- 郵政編碼:404000
- 電話:023-58138448
- 墓園地址:重慶市萬州區(qū)天城鎮(zhèn)茅谷村風水壩
- 電話:023-58413624
- E-mail:fsb_1998@aliyun.com
土家族的喪葬習俗中,有一個特別的儀式,那就是跳喪舞。今天,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這一獨特的習俗。
跳喪舞又名跳喪鼓,土家語叫“撒爾嗬”,是恩施土家族一種古老的喪葬儀式舞蹈。早在隋唐時期,土家先民就有“其父母初喪,擊鼓以道哀,其歌必號,其眾必跳”的習俗。據(jù)有關(guān)史料記載:“家有親喪,鄉(xiāng)鄰來吊,至夜不去,曰伴亡。于柩旁擊鼓,唱俚歌哀詞。”這種祭祀歌舞,在古代巴人后裔土家族的聚居區(qū)世代沿襲,千古不絕。哪家死了老人,村民們聞訊而至,通宵達旦,這叫“人死眾家喪,一打喪鼓二幫忙”,“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,跳一夜喪鼓陪亡人”。這種喪葬習俗經(jīng)過不斷傳承,逐步演變?yōu)槎魇┩良易宓奶鴨饰琛?/p>
跳喪舞的種類繁多,按跳喪格局大致可分“四大步”、“待尸”、“么連嗬”、“搖喪”、“打喪”、“哭喪”等20多種類型。按模擬形象動作分,有“鳳凰展翅”、“犀牛望月”、“猛虎下山”、“虎抱頭”、“牛擦癢”、“猴子爬巖”、“狗吃月”、“狗撒尿”、“燕兒銜泥”、“古樹盤根”、“幺姑篩籮”、“耍五巾”、“風夾雪”、“滾身子”等。跳喪時,鑼鼓大作,鞭炮陣陣,一人擊鼓叫歌,跳者圍棺接歌而起,腳跟鼓點鼓跟腳,跳者二至四人,但女人不能跳喪。擊鼓者領(lǐng)唱,對舞者和,多為高腔俚調(diào),邊唱邊舞。鼓聲一起,或高歌狂舞,或輕歌曼舞。舞者頭、肩、腰、臂、腿、腳尖、腳跟齊動作,跳著變化多姿的舞步。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,其余人唱和,此名“坐喪歌”;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,另二人邊跳邊唱,此名“跳喪鼓”;有時四人圍棺轉(zhuǎn)圈,邊跳邊唱,此名“轉(zhuǎn)喪鼓”。
跳喪舞的曲調(diào)有“撒爾嗬”、“叫歌”、“搖喪”、“將軍令”、“正宮調(diào)”、“一字詞”、“節(jié)節(jié)高”、“螃蟹歌”等數(shù)十個曲牌,節(jié)奏明快,氣氛熱烈。
跳喪的唱腔分高腔、平調(diào),節(jié)奏鮮明,主要是6/8拍。跳喪有歌有舞,舞的成分較重。舞蹈時,整個舞場均隨掌鼓人的鼓點和唱腔隨時變換曲牌、節(jié)拍和舞姿。掌鼓者也通過鼓心、鼓邊、鼓沿敲擊出富于變化的鼓點,邊擊鼓邊領(lǐng)歌,和歌而舞。跳喪舞舞姿狂放,隨著擊鼓者的指揮,不時改變舞姿和節(jié)奏,激越時似山風呼嘯,張弛交替,古老質(zhì)樸。
跳喪舞從音樂、舞蹈到歌詞內(nèi)容,少有悲傷之感,音樂高亢歡快,舞步健美勇武。跳喪是“歡歡喜喜辦喪事,熱熱鬧鬧陪亡人”,只有“走順頭路”即壽終正寢的人才有享受跳喪的資格。如父母尚在而晚輩先去世,除非已有兒女抱“靈牌”,否則是不能跳喪的。
跳喪舞的歌詞內(nèi)容十分豐富,有頌贊土家先民開疆拓土、回憶民族歷史的;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、漁獵活動的;還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跡的,前唐后漢的歷史傳奇、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題材。歌詞多呈四句七言,內(nèi)容古樸。每唱完一首,最后大家高聲合唱一句“解憂愁噢”,表示為死者家里散憂愁。
這就是土家人,即使面對死亡也要笑,也要歌之舞之,讓亡靈在快樂中飛升,悼念在歌舞中飄溢,離別在超脫中激蕩。撒爾嗬是笑對生死的歌舞,土家族是笑對生死的民族。
結(jié)語:土家族的跳喪舞,讓人看到了土家族人對生死的樂觀態(tài)度。笑對生死,不管是哪個民族,都應(yīng)該有如此的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