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郵政編碼:404000
- 電話:023-58138448
- 墓園地址:重慶市萬州區(qū)天城鎮(zhèn)茅谷村風(fēng)水壩
- 電話:023-58413624
- E-mail:fsb_1998@aliyun.com
死者的尸體安排就緒之后,就要舉行招魂儀式。據(jù)說,客死在他鄉(xiāng)的魂魄,找不到歸途。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尸體一樣停留在異鄉(xiāng),受著無窮無盡的凄苦。他也不能享受香煙的奉祀、食物的供養(yǎng)和經(jīng)文的超度。這個孤魂就會成為一個最悲慘的餓鬼,永遠(yuǎn)輪回于異地,長久地漂泊,沒有投胎轉(zhuǎn)生的希望。除非他的家人替他"招魂",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,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。
招魂儀式的舉行,必須選擇一個相當(dāng)?shù)娜兆?。到了那天,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,或者掛上魂帛。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,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。據(jù)說,這是滿族游牧民族的遺風(fēng),在草原上,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,就知道哪家死了人,大家就都來吊唁,幫助料理喪事。后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。
在史料的記載中,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。周代的一些文獻(xiàn)中就說,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,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,如果死者是男的,就呼名呼字,連呼三聲,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,然后從屋的后面下來,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,這件衣服又叫做"腹衣服"。這件"衣服"被人所穿著,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,有著"肉體"和"氣息"的雙重聯(lián)系;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,依著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。據(jù)說過去的傣族,幾乎家家都準(zhǔn)備著叫魂的"魂籮",招魂的時候,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里,放上白米和白線,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。
到了近代,人們主要用大幡來作為招魂的工具。幡旗迎風(fēng)飄飄,取其纏綿的意思,魂魄就能夠循著這飄揚(yáng)的幡蓋歸來。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,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。像滿族旗人的幡的顏色,是根據(jù)喪家和亡人所在的"旗"別來決定的,它的形式就像演傳統(tǒng)戲時所舉的大旗一樣,中間掛著緞子繡的軟片,繡著一條大龍。外邊因為飾著彩球下垂,所以俗稱叫"嘟嚕幡"。有的幡的上面有荷葉寶蓋,中間是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,中間鑲著絨腰,幡有一丈長。另外有從寶蓋掛下的兩個窄條,由幡桿高高地挑起,幡桿插在紅漆架子的中央。另外,還有一種形式,幡的本身不是繡片,而是亡人的牌位,稱為"官銜幡"。據(jù)說,招魂后死者的靈魂就依附于這塊靈牌之上。幡的下座兩邊有穿杠的繩套。以便于出喪的時候由杠夫抬著,走在最前面導(dǎo)行。大幡一般立在二門的外面。死的如果是男人,立在門的左邊;如果是女人,就立在門的右邊。
有的招魂儀式,是非常有職業(yè)特征的,比如漁民的招魂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(xí)俗。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,因為往往無法找尋回尸體,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尸,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,在家里擺設(shè)起"靈堂"。同時,在村外的海邊,要請道士為死者招魂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(jìn)行,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,把失落在海里的"陰魂"喊回來,招進(jìn)稻草人中,再進(jìn)行安葬。這種招魂儀式,叫做"潮魂"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"蘸臺",然后到了傍晚,就在帳篷里點起香燭,中間放著稻草人,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。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,道士坐在"蘸臺"上,敲響鐘馨鐃鈸,嘴里念著咒語。這時候,"蘸臺"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,有人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,頂梢上掛著籮筐,里面裝一只雄雞,面對大海,隨著道士的咒語,不停地?fù)u晃著毛竹。也有的由死者家屬,披麻戴孝,提著有字的燈籠,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:"某某來呀!某某來呀!"聲音非常凄涼。然后,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(yīng)道:"來嘍!來嘍!"一呼一應(yīng),直到潮水漲平,才由道士引魂回家。到了第二天,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(jìn)棺材,送到山上去安葬。
人死亡后,靈魂當(dāng)然就要離開肉體。但是茫茫的陰間,從哪里走呢?于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著的人來給他"指路"。"指路"就是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。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里,亡靈的"回歸"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(dǎo)。首先,先上一條道,繼續(xù)向前走去,就分出許多岔道,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(shè)的小道。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,要渡過一條河,那里有許多白骨。在這種作法下,據(jù)說可以安全渡河。
招魂和送魂儀式,表現(xiàn)了人們兩種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態(tài)。一方面希望死者靈魂活轉(zhuǎn)回來,另一方面則要告訴死者的靈魂迅速離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