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11亚洲国产_浪荡人妻共32部黑人大凶器电影_男男18r免费观看_中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_亚洲欧美国产日产综合不卡

CONTACT聯(lián)系我們
  • 郵政編碼:404000
  • 電話:023-58138448
  • 墓園地址:重慶市萬州區(qū)天城鎮(zhèn)茅谷村風(fēng)水壩
  • 電話:023-58413624
  • E-mail:fsb_1998@aliyun.com
行業(yè)資訊
各個(gè)年齡階段別稱
發(fā)布日期:2019-04-29 13:19:55  點(diǎn)擊:184次

      初生:嬰兒;一說嬰為女,男則為孩。嬰同膺,膺為胸,是指初生兒要抱在胸前喂哺。
 
      “嫛婗” :初生嬰兒。
 
      湯餅之期:嬰兒出生三朝,稱為“湯餅之期”。語出劉禹錫《送張盥詩》。
 
      “滿月”:嬰兒出生滿一個(gè)月稱為“滿月”,也叫“彌月”或“誕月”。彌是滿的意思,所以彌月即滿月。誕月來自《詩經(jīng)•大雅•生民》第二章的首句:“誕彌厥月。”這一章是寫后稷誕日的情況的。誕是發(fā)語詞,“彌厥月”是說滿了懷孕應(yīng)用的月數(shù),后來就用“誕月”指出生滿月。如蘇軾《賀坤成節(jié)表》:“恭臨誕月,仰祝圣期。”
 
      “晬”:小兒滿月、滿一百日或滿一歲都稱為“晬”。因?yàn)闀嵤菨M一周期的意思。滿百日稱“百晬”,滿一歲稱“周晬”。百晬、周晬本指一種風(fēng)俗,孟元老《東京夢(mèng)華錄•育子》中曾有記述:“生子百日,置會(huì),謂之百晬;至來歲生日,謂之周晬。”《顏氏家訓(xùn)•風(fēng)操》中也說:江南風(fēng)俗,兒女一周年時(shí)為其制新衣,洗浴裝飾,“男則用弓矢紙筆,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,置之兒前,觀其發(fā)意所取,以驗(yàn)貪廉愚智,名之為試兒。”這種習(xí)俗也稱為試晬或抓周。因此,“百晬”和“周晬”也成為百日和周歲的別稱。宋代人吳自牧《夢(mèng)梁錄•育子》:“(生子)至來歲得周名曰周晬。”李商隱《驕兒》詩:“文葆未周晬,固已知六七。”不滿一周歲稱“未晬”。如陸游《山村經(jīng)行因施藥》詩之一:“曩日見公孫未晬,如今已解牧雞豚。”曩日即昔日。
 
      襁褓:不滿周歲。
 
      “旬歲”:指小兒周歲。周歲還稱為“旬歲”,旬也是滿的意思,所以旬歲即滿一歲。因“周”與“環(huán)”同意,古人又將滿一歲稱為“環(huán)歲”。
 
      初度:指小兒周歲。語出清代文學(xué)家程允升《幼學(xué)故事瓊林》。后來亦泛指生日為“初度”,如六十歲生日稱為“六十初度”。
 
      孩提:幼兒時(shí)期。小孩二三歲稱“孩提”或“孩抱”?!睹献?bull;盡心上》:“孩提之意,無不知愛其親也。”趙歧注:“孩提,二三歲之間,在襁褓知孩笑,可提抱者也。”《漢書•王莽傳上》:“百歲之母,孩提之子,同時(shí)斷斬,懸頭竿杪。”《后漢書•李善傳》:“(李續(xù))雖在孩抱,奉之不異長(zhǎng)君。”
 
      鳩車之戲:五歲兒童。明代王志堅(jiān)《表異錄•人事》說:“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,七歲曰竹馬之游,又撫塵而游。”晉代張華《博物志》說:“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,七歲曰竹馬之戲。”鳩車是古代一種兒童玩具,撫塵是堆沙之類的游戲。這是用兒童愛作游戲的特點(diǎn)代指年齡。
 
      竹馬之游、撫塵而游:七歲兒童。
 
      七歲,換牙之期,稱悼、齠齔、毀齒。另有沖齡、孩提、總角,角是孩子頭上扎的小髻。
 
      十歲,古稱“幼學(xué)”之年,典出《禮記·曲禮》上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學(xué)。”
 
      髫年:女孩7歲。
 
      齠年:男孩8歲。
 
      總角、黃口、黃童:指童年。“角”指古時(shí)兒童頭上的小髻,故名。語出《詩經(jīng)》,如《詩·衛(wèi)風(fēng)·氓》“總角之宴”,又《齊風(fēng)·甫田》“總角兮”。以后稱童年為“總角”。陶潛《榮木》詩序:“總角聞道,白首無成。”也叫“黃口”或“黃童”,雛鳥黃口,用來比喻人的年少,故名?!痘茨献?middot;氾論訓(xùn)》:“古之伐國,不殺黃口。”韓愈《元和圣德》詩:“黃童白叟,踴躍歡呼。”
 
      垂髫:指童年。古時(shí)童子未冠,頭發(fā)下垂,因而以“垂髫”代指童年。潘岳《藉田賦》:“被褐振裾,垂髫總發(fā)。”
 
      “髫童”、“毀齒”:兒童,叫“髫童”或“毀齒”。“髫”是下垂的頭發(fā),古時(shí)兒童未冠,頭發(fā)下垂,所以叫髫童。又兒童到七八歲時(shí)乳齒脫落,更生新齒,所以又叫毀齒。柳宗元《南岳云峰寺和尚碑》:“元臣碩老,稽首受教;髫童毀齒,踴躍執(zhí)役。”又合起來稱“髫齔”(齔,換齒)。明·焦竑《玉堂叢語》,卷之七:“方孝孺髫齔已善屬文。”
 
      悼、齠齔:指兒童。女孩7歲,男孩8歲。語出《韓詩外傳》卷一:“男八月生齒,八歲而齠齒……。女七月生齒,七歲而齔齒……”。古時(shí)說男孩生下八個(gè)月生牙,八歲換牙,女孩七個(gè)月生牙,七歲換牙,所以八歲稱“齠齒”,七八歲稱“齠齡”。(齠,tiáo音條,是換牙的意思。)唐代人楊炯所作《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》說:“齠齡之際,羞言霸道。”陶潛的《祭從弟敬遠(yuǎn)文》說:“相及齠齒,并罹偏咎”罹指遭受不幸事故,偏咎指父母雙親中一方去世,此詩指八歲時(shí)母親亡故。
 
      教數(shù)之年、九齡:教數(shù)之年指兒童9歲。語出《禮記》。“九齡”可指9歲。如陶潛《責(zé)子》詩:“通(人名)子垂九齡,但念梨與栗。”
 
      黃口:10歲以下的少兒通稱,即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代稱也。
 
      幼學(xué)之年、外傅之年:10歲。語出《禮記•曲禮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學(xué)。”意思是說,十歲稱幼年可以出外就學(xué)。后來就稱十歲為“幼學(xué)之年。”陸游《社日》詩云:“幼學(xué)已忘那用忌,微聾自樂不須醫(yī)。”
 
      舞勺之年:男子13~15歲。根據(jù)《禮記》的記載:勺,一種管樂器,古未成童者習(xí)之,舞勺指未成童者學(xué)習(xí)勺舞?!抖Y記·內(nèi)則》:“十有三年,學(xué)樂,誦詩,舞勺。成童舞象學(xué)射御。”孔穎達(dá)疏:“舞勺者熊氏云:‘勺鑰也。’言十三之時(shí)學(xué)此舞勺之文舞也。”后以指幼年。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。劉允濟(jì)《經(jīng)廬岳想洛州有作》:“禮樂富垂髫,詩書成舞勺。”
 
      金釵之年:女子12歲。
 
      豆蔻年華:女子13歲。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,產(chǎn)嶺南,其花很美,尚未大開的花形如懷孕之身,南方人稱為含胎花。詩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,語出唐·杜牧《贈(zèng)別》詩:“娉娉裊裊十三余,豆蔻梢頭二月初。”后來人們常稱女子十三、四歲為“豆蔻年華”。也用于比喻處女。
 
      “二七”之年:女子14歲。取二七一十四之意,如南朝陳后主《車飛伯勞歌》:“年時(shí)二七猶未笄,轉(zhuǎn)顧流眄鬟鬢低。”
 
      及笄之年:女子15歲稱“及笄”或“笄年”。“笄”,即女子束發(fā)用的簪子。古時(shí)女子十五歲盤發(fā)插笄,表示已到出嫁年齡,故稱。此典出《禮記·內(nèi)則》:“女子……十有五年而笄。”鄭玄注。“謂應(yīng)年許嫁者。女子許嫁,笄而字之;未許嫁,二十則笄。”后因以“始笄”、“及笄”、“笄歲”謂(已經(jīng)許嫁的)女子十五歲。如清代王士禎《池北偶談•談獻(xiàn)三•抱松女》:“宣城諸生羅愷妻孫氏,年始笄,遇兵變,從姑避山中松下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回:“魯老先生有個(gè)令愛,年方及笄。”宋代柳水《斗百花》詞:“滿搦宮腰纖細(xì),年紀(jì)方當(dāng)“笄歲”(宮腰指女子的細(xì)腰)。《聊齋志異·青鳳》:“右一女郎,裁(才)及笄耳。”
 
      “束發(fā)”或“成童”、“童”:男子15歲左右稱“束發(fā)”或“成童”,這時(shí)應(yīng)該學(xué)會(huì)各種技藝?!洞蟠鞫Y記·保傅》:“束發(fā)而就大學(xué),學(xué)大藝焉,履大節(jié)焉。”
 
      古代男孩將頭發(fā)由兩髻(總角)束成一髻叫做“束發(fā)”,束發(fā)表示已到少年期,故又叫“成童”。歸有光《項(xiàng)脊軒志》:“余自束發(fā),讀書軒中。”《后漢書·李固傳》:“固弟子汝南郭亮,年始成童,游學(xué)洛陽。”李賢注:“成童,年十五也。”
 
      志學(xué)之年:男子15歲稱“志學(xué)”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。”后來就以志學(xué)為十五歲的代稱。
 
      破瓜年華、碧玉年華,二八年華:女子16歲稱為“破瓜”、“及瓜”。“瓜”字可以分剖成兩個(gè)“八”字,“破瓜”就是把瓜字拆開,二八一十六,故稱。本來男女皆可用,但詩文中多用于女子。翟灝《通俗編·婦女》:“宋謝幼盤詞:‘破瓜年紀(jì)小腰身’。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,非也。瓜字破之為二八字,言其二八一十六耳。” 晉人孫綽《情人碧玉歌》之二:“碧玉(女子名)破瓜時(shí),郎為情顛倒。”如同二七一十四,女子16歲稱二八。本來男女皆可用,但詩文中多用于女子。如蘇軾《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》詩:“二八佳人細(xì)馬馱,十千美酒渭城歌。”女子十六歲還可稱“碧玉年”。如唐·李群玉《醉后贈(zèng)馮姬》詩:“桂影淺拂梁家熏,瓜字初分碧玉年。”梁家熏指女子美麗的眉毛,梁指東漢外戚權(quán)臣梁翼,史稱其妻“色美而善為妖態(tài),作愁眉。”黛指眉毛。
 
      少年,稱“弱年”,“弱齡”或“弱歲”。弱,年少。晉陸云《兄平原贈(zèng)詩》附陸機(jī)《贈(zèng)詩序》:“余弱年夙孤,與弟士龍銜恤喪庭。”陶淵明《始作鎮(zhèn)軍參軍經(jīng)曲阿》詩:“弱齡寄事外,委懷在琴書。”《梁書·庚承先傳》:“弱歲受學(xué)于南陽劉虬。”
 
      “二九”:女子18歲可稱“二九”?!冻蹩膛陌阁@奇》:“韓子文……年過二九,尚未有親。”本來男女皆可用,但詩文中多用于女子。
 
      舞象之年:男子15~20歲。
 
      弱冠、七尺:男子20歲稱“弱冠”。典出《禮記·曲禮》上:“二十曰弱,冠。”孔穎達(dá)進(jìn)一步注解說:“二十成人,初加冠,體猶未壯,故曰弱冠。”弱,年少;古代男子二十歲算作成人,要舉行加冠禮,故稱。后來人們就稱二十歲為“弱冠”、“始冠”、“及冠”、“冠歲”、“加冠”、“冠年”等。不滿二十歲為“未冠”或“未成冠”?!稘h書•敘傳下》:“賈生矯矯,弱冠登朝。”賈生指漢朝名士賈誼。晉人左思《詠史》詩:“弱冠弄柔翰,卓犖觀群書。” 宋·葉適《司農(nóng)詹公墓志銘》:“公始冠,第進(jìn)士。”第進(jìn)士,即科舉得中進(jìn)士。《舊唐書•崔胤傳》:“冠歲名升甲乙,壯年位列于公卿。”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稱。漢時(shí)科考分甲乙丙三科,升甲乙,即科科考及第。清·昭梿《嘯亭雜錄•軍機(jī)大臣》:“其下役,皆選內(nèi)府中的童子,惟司灑掃。舊例及冠時(shí)即更易。”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既加冠,益慕圣賢之道。”南朝梁人慧皎《高僧傳•忘身•釋僧富》:“及至冠年,備盡經(jīng)史,美姿容,善談?wù)摗?rdquo;《新唐書•車服志》:“未冠者童子髻。”北齊·顏之推《觀我生賦》:“未成冠登仕。”弱冠還稱“弱年”、“弱齡”、“弱歲”。如晉陸機(jī)《贈(zèng)第士龍?jiān)娦颉罚?ldquo;余弱年夙孤,與弟士龍銜恤喪庭”在另一本上“弱年”作“弱冠”,可見弱年與弱冠同義。南朝梁人任昉《<王文憲集>序》:“時(shí)司徒袁粲,有世之度,脫落塵俗,見公弱齡,便望風(fēng)推服,嘆曰:‘衣冠禮樂在是矣!’時(shí)粲位亞臺(tái)司,公年始弱冠。”可見弱齡也是弱冠之年。唐柳宗元《同劉二十八述舊懷言》詩:“弱歲游玄圃,先容幸棄暇。”孫汝聽注:“弱歲,謂弱冠也。”古時(shí)男子20歲也稱為“七尺”。《周禮•地官•鄉(xiāng)大夫》:“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,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,皆征之。”賈公彥注釋說:“案《韓詩外傳》‘二十行役’,與此國中七尺同,則知七尺謂年二十。”為什么以七尺來代稱二十歲呢?因?yàn)楣艜r(shí)尺短,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,七尺才一米多,正是成年人的身體高度。,而二十歲算成年人,所以以七尺代二十歲。
 
      桃李年華:女子20歲。
 
      待年:指女子成年待嫁,又稱“待字”。語出《后漢書·曹皇后記》“小者待年于國”。以后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“待年”?!段倪x·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聲夙振。”
 
      花信年華:女子24歲稱“花信年華”?;ㄐ疟局搁_花的信息。相傳應(yīng)花期而吹來的風(fēng)有二十四番,故稱女子二十四歲為花信年華。
 
      梅之年,標(biāo)梅之年:女子至出嫁。
 
      半老徐娘:女子至30歲。
 
      有室之年,男以女為室,女以男為家,故“有室之年”就是結(jié)婚之年。語出《禮·曲禮上》。
 
      而立、立年、始立、始室、壯室:30歲稱“而立”之年。語出《論語·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宋·趙令峙《侯鯖錄》三引蘇軾詩:“令閻方今而立歲,賢夫已近古稀年。”又稱“壯”年(歲)。語出《禮記·曲禮》上:“三十曰壯,有室。”南朝·宋袁淑《效古》詩:“勤役未云已,壯年徒為空。”辛棄疾《鷓鴣天》詞:“壯歲旌旗擁萬夫。” 三十歲稱“而立”、“立年”、“始立”。《論語•為政》:“子曰:‘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。’”后來還就稱30歲為“而立”、“始立”。如魯訊《華蓋集•導(dǎo)師》:“凡自以為識(shí)路者,總過了‘而立’之年。”清吳偉業(yè)《海虞孫孝維三十贈(zèng)言》詩:“始立何容減宦情?”“立年”是而立之年的省語。晉陶潛《飲酒》詩之十九:“是時(shí)向立年,志意多所恥。”30歲還稱“始室”、“壯室”。《禮記•內(nèi)則》:“(男子)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。”有室即有妻子,所以始室指三十歲。陶潛《怨詩楚調(diào)示龐主簿鄧治中》詩:“弱冠逢世阻,始室喪其偏。”“壯室”源于《禮記•曲禮上》“三十曰壯,有室。”鄭玄注:“有室,有妻也。妻稱室。”唐代蔣防《霍小玉傳》:“妾年始十八,君才二十有二,迨君壯室之秋,猶有八歲。”
 
      不惑之年、強(qiáng)壯之年:40歲稱“不惑”之年。語出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四十而不惑”,后人以不惑為四十的代稱。應(yīng)璩《答韓文憲書》:“足下之年,甫在不惑。”陶潛《飲酒》詩之六十:“行行而不惑,淹留遂無成。”又稱“強(qiáng)仕”之年?!抖Y記·曲禮》上:“四十曰強(qiáng),而仕。”孔穎達(dá)疏:“強(qiáng)有二義:一則四十不惑,是智慮強(qiáng);二則氣力強(qiáng)也。”智高力壯,故可以出仕,故稱“強(qiáng)仕”?!逗鬂h書·胡廣傳》:“甘奇顯用,年乖強(qiáng)仕。” 明代東陽《和沈地官時(shí)游城西朝天宮韻》:“君今已強(qiáng)仕,我亦非兒童,及時(shí)不努力,倏忽成老翁。”
 
      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及艾之年、大衍之年、杖家之年:50歲稱“半百”。半百即50,人人皆知,但多指歲數(shù),如年已半百,年近半百,年過半百等。50歲又稱“知非”之年?!痘茨献?bull;原道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蘧伯玉是春秋時(shí)衛(wèi)國人,是一個(gè)急求上進(jìn),而且勇于改過的賢大夫。這句話是他五十歲時(shí)知道了前四十九年的過失。后來就以“知非”代稱五十歲。如白居易《自詠》詩:“誠知此事非,又過知非年。”50歲又稱“知命”之年。語出《論語·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知命指認(rèn)識(shí)天命,按現(xiàn)在的說法,應(yīng)為認(rèn)識(shí)自然的法則。后來就用“知命”為五十歲的代稱。潘岳《閑居賦序》:“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,八徙官而一進(jìn)階。”郭沫若《沸羹集•無題》:“照年齡來說,我已是知命晉一的人,但不知怎么的,我卻感覺著一切都還年輕。”“知命”,也作“知命之年”。50歲又稱“艾”。語出《禮記·曲禮》上:“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”孔穎達(dá)疏:“年至五十,氣力已衰,發(fā)蒼白色如艾也。”“服官政”即是做官從政,后來就以“艾服”作為五十歲的代稱,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未通》:“五十以上曰艾老,杖于家,不從力役。”北周人王褒《太保尉遲綱碑銘》:“年逾艾服,任重臺(tái)袞。”臺(tái)袞即臺(tái)輔,古時(shí)三公宰輔的官位。因50歲稱艾,所以50歲也叫“及艾”。如明人歸有光在《道難》中說:“而余門人沈孝,年已及艾,有原憲之貧。”“原憲之貧”是個(gè)典故。原憲是孔子的弟子,是個(gè)清高貧寒之士。原憲住處十分破爛,上漏下濕,雜草叢生。子貢乘高車駟馬去見他,原憲杖藜而應(yīng)門。子貢說:“嘻!先生何???”原憲對(duì)答說:“憲聞之,無財(cái)謂之貧,學(xué)而不能行謂之病。今憲貧也,非病也。”子貢愧而不前,后來“原憲之貧”就成為文士清貧的典故。50歲還稱“大衍之年”。大指大數(shù),衍即演。大衍,指大數(shù)演褂?!兑?bull;系辭上》:“大衍指數(shù)五十。”意思是說演天地之?dāng)?shù),所賴者五十。古人又解釋“五十”的含意是十日、十二辰、二十八宿。后人就以“大衍”代稱五十,如魯訊《書信集•致臺(tái)靜農(nóng)》:“但仆生長(zhǎng)危邦,年逾大衍,天災(zāi)人禍,所見多矣。”50歲稱杖家之年,出于《王制》。尊老制度,古已有之,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?!抖Y記•王制》說:“五十杖于家。”意思是五十歲時(shí)可以拄著拐杖自由地在家中行走。后來就把“杖家”作為五十歲的代稱。清人陳康祺《郎潛紀(jì)聞》卷九:“(劉鐘宛)國初以秘書院學(xué)士撫山東,旋晉秩工部侍郎,告歸八年,方值杖家之歲。”
 
      “開六”:51歲稱為“開六”。古人稱老年人年齡進(jìn)入一個(gè)新階段謂之“年開”。十年為一秩,開六即第六秩的開始。況周頤所著《蕙風(fēng)詞話續(xù)編》卷一:“近人稱壽五十一歲曰開六,六十一歲曰開七。”
 
      “望六”:將近60歲稱為“望六”。“望”是接近的意思。
 
      花甲、花甲子、平頭甲子、耳順之年、杖鄉(xiāng)之年、還歷之年、耆(qí音旗)、六秩:古時(shí)用干支紀(jì)年為六甲子。因?yàn)樗蕴旄膳c地支依次循環(huán)搭配,六十周而復(fù)始,所以也稱“花甲子”、或“花甲”。后來也用“花甲”或“花甲子”代稱60歲。如李準(zhǔn)《大年初一》:“今年是‘雞年’,阮辛酉(人命)是屬雞的,六十年花甲子,到正月初一,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歲了。”60歲叫“耳順”。語出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六十而耳順。”其注釋說:“耳順,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。”所謂“微旨”指精深微妙的意旨。后來就用“耳順”作為六十歲的代稱?!稘h書·蕭望之傳》:“鄭朋奏記:‘(望之)至乎耳順之年,履折沖之位,號(hào)至將軍,誠仕之高致也。”《舊唐書•劉祥道傳》:“壯室而仕,耳順而退。”60歲稱杖鄉(xiāng)之年,來自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六十杖于鄉(xiāng)。”意思是六十歲可以拄行走于鄉(xiāng)里。南朝梁人任昉《答到建安餉杖》詩:“勞君尚齒意,矜此杖鄉(xiāng)辰。”尚齒,指尊老。矜,注重、崇尚之意。60歲也叫耆。《禮記•曲禮上》:“六十曰耆,指使。”《漢書•孔光傳》:“大師光…今年耆有疾。”古稱十年為一秩,故60歲叫“六秩”。
 
      “開七”、“華甲”:61歲也稱“開七”或“華甲”。開七前已說過,華甲的甲,即甲子的甲,華字的繁體字可分為六個(gè)十字和一個(gè)一字,所以稱61歲為“華甲”。如《西游記》第二十回:“(老者)道:‘癡長(zhǎng)六十一歲。’行者道:‘好!好!好!華甲重逢。’”
 
      “破瓜”:64歲也稱“破瓜”。因瓜字可分為“八八”兩字,取八八六十四之意,故用為64歲的代稱。宋人楊億《談苑》:“呂洞賓仙翁多游人間……。洎(人名)見之,索紙筆八分書七言一絕留題,頗言將佐鼎席意。末句云:‘功當(dāng)成在破瓜年。’俗以破瓜為二十八,洎果六十四,乃其兆也。”
 
      “望七”:年將70稱為“望七”。文珦《冬日遣興》詩:“吾年亦云衰,逾六已望七。”
 
      古稀、杖國之年、致仕之年、致政之年,從心之年、懸車之年、懸車之歲:70歲叫“古稀”之年。語出杜甫《曲江》詩之二:“酒債尋常行處有,人生七十古來稀。”,后來人們就用“古稀”或“稀年”作為七十歲的代稱。“古稀”也作“古希”。宋·趙令畤《侯鯖錄》三引蘇軾詩:“令閤方當(dāng)而立歲,賢夫已近古稀年。” 明人李贄《觀音閣》詩之一:“如何古希人,不識(shí)三伏苦。”宋代李昂的《水調(diào)歌頭•壽參政徐意一》詞:“地位到公輔,耆艾過稀年。”耆艾是尊長(zhǎng)的意思。70歲稱杖國之年,語出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七十杖于國。”國指都邑和國都。意思是說七十歲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國都。后來就用“杖國”作為七十歲的代稱。唐代上官儀《代劉幽州清致仕表》:“鐘漏已殫,齒歷云暮,杖國之年斯及,夜行之懼載深。”這是上官儀為劉幽州寫的請(qǐng)求退職的表章,意思是將到七十,年高衰邁之意。70歲還稱“致仕之年”、“致政之年”、“懸車之年”、“懸車之歲”?!抖Y記•曲禮上》:“大夫七十而致事。”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五十而爵,六十不親學(xué),七十致政。”致事、致政是一個(gè)意思,即辭去官職,也叫致仕。“懸車”也是致仕的意思。古人一般都到七十歲時(shí)辭官家居,廢車不用,故而懸車。所以致仕之年、懸車之年(歲)都作為七十歲的代稱。如唐許渾《賀少師相公致證》詩序:“少是反相公未及懸車之年,二表乞罷將相。”清人梁章鉅《歸日瑣記•七十致仕》:“若今人未及四十,早入仕途,則致之期,即不必七十為限……故余兩次引歸,皆未及懸車歲。”
 
      “開八”:71歲稱“開八”。白居易《喜老自嘲》詩:“行開第八秩,可謂盡天年。”
 
      喜壽:77歲稱“喜壽”。因喜字的草體似七十七三字組成,所以這么稱呼。
 
      “望八”:將近80歲謂之“望八”。韓愈《司業(yè)文》:“逾七望八,年熟非翁,在君無憾,我竟不充。”
 
      耋、杖朝之年:80歲叫“耋”(音dié)。《詩•秦風(fēng)•車鄰》:“今者不樂,逝者其耋。”毛亨傳:“耋,老也;八十曰耋。”陸游《書志》詩:“況今蒲柳姿,俯仰及大耋。”與“耋”相關(guān),還有個(gè)多解的壽稱――髦(mao音帽),毛杜預(yù)皆說:“八十曰髦。”《禮記•曲禮上》說:“八十、九十曰髦。”漢代寬《鹽鐵論》中說:“七十曰髦。”由于眾說紛蕓,所以一般指七十至九十歲的高齡。80歲還稱為“杖朝”。語出《禮記•王制》:“八十杖于朝。”意謂八十歲可以拄杖出入朝廷。后來就把“杖朝”用作八十歲的代稱。清·趙翼《初用拐杖》詩:“我年屆杖朝,卅載林下叟。”
 
      米壽:88歲稱“米壽”。因米字可以分為八十八三個(gè)字,所以稱八十八為米壽。
 
      “望九”:將近90歲稱“望九”。如明人吳晉《與林茂之前輩書》:“先生以望九之年,猶燈下書頭字。”
 
      九秩、九齡、鮐背(臺(tái)背、駝背)之年、鯢齒之年、黃耈之年、黃發(fā)之年、眉?jí)壑?、凍梨之年、齯:90歲。古稱十年為一秩,故90歲叫“九秩”。九十歲還可稱“九齡”。語出《禮記•文王世子》:“文王謂武王曰:‘女(即汝)何夢(mèng)矣?’武王對(duì)曰:‘夢(mèng)帝與我九齡。’文王曰:‘女以為何也?’武王曰:‘西方有九國焉,君王其終撫者。’文王曰:‘非也!古者謂年齡,齒亦齡也。我百,爾九十,我與爾三焉。’文王九十七乃終,武王九十三面終。”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說原來周文王壽命為一百,周武王為九十,后文王給武王三歲。文中的“九齡”即指九十歲。鄭玄對(duì)其注解說:“九齡,九十年之祥也。”如宋代范成大《別擬太上皇帝挽歌詞》:“如何千萬壽,不待九齡終。”但“九齡”也可指九歲。如陶潛《責(zé)子》詩:“通(人名)子垂九齡,但念梨與栗。”
 
      宋樓鑰《攻愧集·老態(tài)》詩:“公開九秩身方健,我甫六旬心已疲。” 宋任廣《書敘指南》說:“九十曰髦,又曰鮐(左雨右臺(tái))背,又曰鯢齒,又曰黃耇,又曰眉?jí)郏衷粌隼妗?rdquo;“鮐(左雨右臺(tái))”(yi音宜),即河豚,背指老人背上褶皺的皮膚生斑紋如河豚魚。“齒”指老人齒落后又生的細(xì)齒。黃指老人白頭發(fā)脫落后又生長(zhǎng)的黃頭發(fā)。耉(音gou,茍),指膚色如垢。黃耇是高壽的意思。黃發(fā)也指長(zhǎng)壽老人。眉?jí)?,即豪眉,老人長(zhǎng)出的長(zhǎng)眉毛。凍梨指老人面皮上生有斑黑如凍梨之皮一樣。齯(齒右加兒繁體,音尼),古人以為,大齒脫落,又生如兒之齒,為老人特征。以上種種都是老人長(zhǎng)壽的特征,通常指高壽,但也作九十歲的代稱。
 
      白壽:99歲稱“白壽”。因?yàn)榘鬃质前僮稚僖?,所以作為九十九歲的壽辰。
 
       耄耋:80~90歲稱耄和耋,也用作對(duì)老年人的泛稱。尢以九十歲稱謂多。
 
      期頤、人瑞:100歲“期頤”。語出《禮記·曲禮》上:“百年曰期,頤。”鄭玄注解說:“期頤,猶要也;頤,養(yǎng)也。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盡養(yǎng)道而已。”期待的“期”就是需要的要。孫希旦還進(jìn)一步解釋說:“百年者飲食、居處、動(dòng)作,無所不待于養(yǎng)。”所以百年稱“期”。古人以人生百年為一期;頤,養(yǎng)。人生百歲有待養(yǎng)老,所以叫“期頤”之年。蘇軾《次韻子由三首》詩:“到處不妨閑卜筑,流年自可數(shù)期頤。” 陸游《初夏幽居》詩之五:“余生已過足,不必到期。”
 
      下壽:60歲。中壽:80歲。上壽:100歲。以上稱謂,出于《莊子》。
 
      花甲重開:一百二十歲。
 
      古稀雙慶:一百四十歲。
 
      皓首、白首:老年。
 
      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(tǒng)稱為“耆老”,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“大耋”。亦有泛稱老人為“龍鐘”、“潦倒之年”的?!稄V韻》:“龍鐘,竹也,老者如竹枝搖曳,不治禁持。潦者,路之流水也,其顛倒阻滯,如人之遭際,故云。”
 
      如順便說一下,人死時(shí)的年齡稱為“終年”、“卒年”或“落年”。其中“落年”不大常見。宋人羅泌所著《路史•后記七•小昊》曰:“小昊青陽氏……在位八十有四載,落年一百有一。”小青陽氏,指?jìng)髡f中黃帝的兒子之一,東夷集團(tuán)的首領(lǐng)。
 
      再說幾句日本人的壽稱。日本人稱八十歲為“傘壽”。因?yàn)闈h語中的傘子日文簡(jiǎn)體字中沒有“十”上的兩個(gè)點(diǎn),字形就是上八下十,成八十的意思。日本稱九十歲叫“卒壽”。因?yàn)?ldquo;卒字”在日文中簡(jiǎn)寫為上九下十,就是九十了。這在中國是行不通的,因?yàn)橹形淖渥趾兴劳龅囊馑?。另外?ldquo;喜壽”、“米壽”、“白壽”等都與我們一樣。但喜壽的解釋不同,日本喜字的簡(jiǎn)體寫法是三個(gè)七字呈品字形重疊起來,近似七十七之意。這些相同處大概是因?yàn)槿毡疚淖衷从跐h字之故吧。

友情鏈接: 衡陽市萬福陵園 邵陽市殯儀館泰吉寶藏公墓管理系統(tǒng)重慶公墓南充公墓重慶公墓

版權(quán)所有:萬州風(fēng)水壩公墓網(wǎng)  渝ICP備18001449號(hào)-1   聯(lián)系電話:58138448;58413624

技術(shù)支持:重慶天蠶網(wǎng)絡(luò)科技有限公司

版權(quán)所有:萬州風(fēng)水壩公墓網(wǎng) 渝ICP備18001449號(hào)-1 聯(lián)系電話:58138448;58413624

技術(shù)支持:重慶天蠶網(wǎng)絡(luò)科技有限公司